校名 |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更名為武漢大學。 |
校徽 |
武漢大學校徽 現行武漢大學校徽為1993年慶祝百年校慶時設計的圖案。校徽圖式為圓形,上方為武漢大學英文校名,呈弧形,表達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與價值追求;中居學校老圖書館造形,表達學校獨有地標特征和文化標志;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893”,表明學校建校年代;下方為中文漢字毛體校名。 |
校訓 |
陶德麟書寫的武漢大學校訓 1993年,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我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我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我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
校歌 |
現行武漢大學校歌為1998年所征集,陳望衡等作詞,陳國權譜曲,歌詞為: 東湖之濱,珞珈山上, 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 百年滄桑,弘毅自強, 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 啊,美麗的珞珈山, 多少雄鷹競翱翔。 揚帆長江,奔向海洋, 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德業并進,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礪,明日作棟梁。 >>音樂下載 |
校慶日 |
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光緒帝朱批有“該衙門知道”的奏折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并獲得批準,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正式創辦。后來,學校將11月29日定為武漢大學的校慶日。 |
“珞珈style”宣傳造型 |
“珞珈style”是武漢大學校慶年推出的文化項目之一。將武漢大學英文名首字母W、H、U,即W:追逐夢想,H:頂天立地,U:家是珞珈,借助肢體語言作進行創意演繹,直觀生動地傳播和表達珞珈情懷。為全球武大人在聚會等特別的日子、標志性人文景點等特別地點進行單人演繹或多人演繹提供范本,也歡迎您在此基礎上自由創作。這是中國高校第一例官方發布的宣傳造型,也是武大人共同的文化符號、心靈密碼、精神紐帶。 |